不打不罵不用暴力,掌握「懲罰」技巧,「熊」孩子變乖寶寶

 「棍棒底下出孝子」、「不打不成器」是中國家庭傳統的教育觀念,絕大部分80後小時候也都受到過父母的肉體懲罰。但是因體罰過度導致孩子喪生的新聞也屢屢曝出。「一名13歲女孩,疑因學習成績差,被親媽打死。」「一對父母因孩子偷錢,毆打兩小時致孩子死亡。」……在指責新聞中父母太「狠心」的同時,也有許多父母表示,平時確實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孩子行為過分,屢教不改,也想採取一些懲罰措施,但又擔心「太過」,影響孩子身心發展。如何才能做到適時懲戒,讓孩子既不傷身,也不傷心呢?


不打不罵不用暴力,掌握「懲罰」技巧,「熊」孩子變乖寶寶

1、錯用懲罰,等於錯失一次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機會

一位媽媽留言:「我家孩子6歲了,以前不知道怎麼帶孩子、又累,對孩子沒什麼耐心,孩子本身也十分嬌氣,動不動就哭或發脾氣。他做錯了事,我會很嚴厲地對待他,可是孩子很倔強,仍不住了我就會罵他甚至打他。漸漸地,我發現孩子很怕我,特別是他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的時候,總會可憐兮兮地求情,但事後卻好了傷疤忘了疼,我說的話都成了耳旁風。有時,我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很失敗……」

正如這位媽媽所說,長久以來,她並未掌握好正面管教孩子的有效技巧和方式,相反,因為採取了錯誤的懲罰方式,導致她與孩子之間不能進行良性溝通。因為孩子如何為人處事,其實是受父母行為方式潛移默化影響的。

如果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,爸爸媽媽上來就是訓斥或責駡,孩子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推諉責任。雖然孩子都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的,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,但我們同時也要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——問清原委,與孩子一起收拾殘局,並且提醒下次該注意什麼。

正確做法

對於願意承認錯誤、並承擔後果的孩子,大人可以就孩子「勇於承認錯誤」的行為進行鼓勵,並適當減輕懲罰,如此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、負責的性格。如果孩子主動承認,父母要及時鼓勵和稱讚孩子的誠實和勇敢,長此以往,鼓勵和稱讚就會強化孩子好行為的建立和養成。


不打不罵不用暴力,掌握「懲罰」技巧,「熊」孩子變乖寶寶

2、嚴厲、粗暴的懲罰,只會歪曲教育的目的,導致不良結果

一位媽媽說:「孩子特別調皮還不服管教,大人說話要說好多遍他才聽,因為他經常犯錯,所以我常常打他的屁股、或是讓他罰站,但我發現,這些方式漸漸沒有效果了,孩子變得越發倔強不聽話。幼兒園老師也反映,孩子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,詢問原因,他卻一臉坦然地說,『誰叫他不聽我的?』這可愁死我了,真的知道怎麼教孩子了。」

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,懲罰的「度」就必須合乎孩子的接受範圍。不能太嚴厲,不能太粗暴。

其實,孩子之所以這樣,可從父母的教養中找到痕跡。生活中,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錯誤常會採取非常嚴厲的懲罰手段。比如,你錯了,我就剝奪你的權利、對你實施體罰,但從不就此做過多解釋。這樣的做法,很容易導致孩子對待他人會同樣粗暴,不考慮他人的權利和需求、也從不考慮行為的後果。

要知道,孩子再小,他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獨立個體,「懲罰」不應成為父母的最終目的,不是為了打倒孩子,而是為了引導孩子,因此,我們的「懲罰」也必須以尊重孩子的人格、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前提,唯有如此,才能激起孩子的羞愧感,真正幫孩子認識到錯誤,並且獲得進步。

正確做法

當孩子犯錯誤時,父母不要急於粗暴的懲罰,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,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。比如告訴孩子「我現在心情不好」、「我很不高興你的做法」、「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」、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」等。這樣做,一是讓自己平靜下來,二是讓孩子知道你生氣了,三是給孩子反思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和時間。


不打不罵不用暴力,掌握「懲罰」技巧,「熊」孩子變乖寶寶

3、懲罰前要有規則,懲罰時要按之前立好的規則進行

懲罰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所以,為了真正幫孩子建構規則,區分好對錯、應該不應該,平日裡父母就需要對孩子不應該做的事,事前跟孩子協定一個獎懲規則。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,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機率。

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,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,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。

正確做法

「懲罰」孩子的時候,家長更重要的事情,是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、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,這是一個教會孩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,如此,孩子才能掌握正確行為處事的方法。如孩子有亂丟東西、不愛整理的習慣,家長在執行「懲罰」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、整理好玩具。

最忌諱「懲罰」孩子的時候,把焦點集中在讓孩子難受上,比如讓其坐冷板凳、關小黑屋、讓孩子獨自去想。這些冷處理的方法,不僅會傷害親子關係,而且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標準和目標,孩子仍然不清楚怎麼才是對的。


不打不罵不用暴力,掌握「懲罰」技巧,「熊」孩子變乖寶寶

4、父母的言行要一致,不可一人罰,一人賞

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,一個唱紅臉,一個唱白臉。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,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,隨即又來安慰他,這會使懲罰失去作用。懲罰——獎勵——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,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,更有可能導致懲罰的失敗。

正確做法

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,態度一致,賞罰分明,獎勵時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;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、措施果斷,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。只有這樣,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、知錯即改的品行。

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isplay('div-gpt-ad-1446467308349-1'); });


TIPS:懲罰中的另外幾個禁忌

①不可以諷刺、挖苦孩子。懲罰旨在幫助他改正錯誤,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——自尊心。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、滿口髒話時,自己也「出口成髒」,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失去說服力。

‚②不可以無休止的嘮叨。話要說重點,一遍就好。否則孩子表明說「知道了」,但極有可能只是為了停止你的嘮叨,其實並未真正聽懂。

ƒ③不可以翻舊帳。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,就事論事,切勿牽連、翻舊帳。

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isplay('div-gpt-ad-1446467308349-0'); });

最後,請一定記得,「懲罰」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,其效能是短時的,不能持久。所以,懲罰之時,要讓孩子明白他為何受罰,並且帶孩子一起,更多將關注點集中到事後的問題解決上。當孩子有好的表現,多鼓勵孩子的正性行為,才能逐漸以鼓勵替代懲罰,幫助孩子健康成長。



文章來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trehj 的頭像
    gtrehj

    好文分享

    gtreh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